罗湖这家店员60岁+的素食餐厅,4年来没收过一分钱
在地铁3号线的中间,出站就能看见铁路的草埔站,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分割相融。
左边是车流不息的现代马路,右边是烟火气浓郁的城中村。深藏其中的鹤围村,有一家不起眼的素食餐厅。
开张了4年,逢年过节也不落锁,送出30W+份免费午餐,却从来没入账过一分钱。
天下真有“免费的午餐”吗?在网上看到了这家餐厅,我们决定,亲自去看看。
来餐厅吃饭的人也是形形色色,有很多为了健康,常年吃素的老人家,当然也有一些“社会边缘人士”。
有稚嫩的学生、辛苦的道路清洁工人;有身体或智力障碍的残疾人士。
还有睡在天桥底下,不愿意面对镜头的流浪拾荒者。
餐厅里没有尊卑贵贱之分,大家进门都是平等的。只要你文明用餐,爱惜粮食,大门都会向你敞开。
让我们印象最深的,是一位叫不上名字的特殊食客,他因病大脑受到损伤,言行举止都有些“异于常人”。
但他每天过来吃完饭,都会自动承担起收碗筷的工作,有模有样地监督大家不要浪费,把碗筷一点点搬运到水池。
来这里吃饭的,大多是孤寡老人和不为这个社会所接受的人。
餐厅给了他们价值,让他们也能通过劳动,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。
这家餐厅2014年开门,由十几位创始人共同发起。从场地到每日食材,都是创始人和各地好心人共同捐助的。
习惯言情套路的我们,总喜欢刨根问底找个原因。当我们把问题抛给创始人之一田先生时,得到的回应却只是:“没有为什么,就是行善积德,做好事。”
更不可思议的是,这里员工大部分都是年龄60+的老人!他们每天过来帮忙,做义工。没有工资,4年来却从未断过。
唯一的大厨熊师傅,是支撑餐厅日常运转的灵魂人物。每天7点到店就一头扎进厨房,跟义工们一起准备食材。
他是这里的老大哥,创始人太忙时,餐厅大小事务都是他一人打理,从后厨到食堂,都井井有条。
聊到参与原因,他会滔滔不绝地跟你说很多。信佛的熊师傅相信因果,觉得真心实意去帮助别人,自己是很快乐的。
眼前的一切对我们来说“匪夷所思”,但在他们眼里,平常得不值一提。
餐厅元老级的义工马婆婆,尽管已经73岁高龄,却是这里的“全能超人”。
家住附近的她,总是早上第一个到店,下午打扫卫生后才离去。洗菜、摘菜、切菜无所不能,午餐后还主动承担了洗碗。
每天和她一起在后厨帮忙的,还有几位附近的老婆婆,人老了在家待着没事做,久了觉得自己像个“没用的人”,不如到这里帮忙,打发时间。
阿婆们聊着天,手上的活儿却没有怠慢。每日要处理200+人份的食材,从早上7:00忙到11:30准时出餐,没有一天晚过。
人高马大的小王,是义工中少见的年轻面孔,外表看起来十分“不好惹”。
用小王自己的话说,以前是“混社会”的。义工之余,是夜店调酒师。
从小生长在父母离异、父亲家暴的家庭,他的性格有些戾气,年轻时也做了很多错事。
最开始是从朋友口中听到这家餐厅,本来就想免费吃饭,连续吃了三天后,就加入了这个队伍。
“这里的人很温暖,对我很好。”对于他来说,这里是一个家。
免费餐厅总会吸引一些不守规矩的人,小王就充当了餐厅的“守护者”:维持秩序,让大家对号入座,保证所有人能安心用餐。
吴阿姨看上去50出头,其实已经61了。原来听广场舞的姐妹说起这里,来了又觉得“吃白食”不好意思,干脆一起来帮忙吧!
素食餐厅有一个严格的规矩:所有食物都是免费,吃多少打多少,不能浪费!
用餐过程中,义工们也会在一旁不厌其烦地提醒大家。
义工队伍中,还有低调的法心爷爷;辗转各处,当了十年义工的文师傅;送完孙子上学就来帮忙的四川老夫妻。
眼睛有缺陷的年轻人;出过车祸,腼腆的陈叔叔……他们都带着自己的故事,来到这里尽自己的一份力。
这家免费的餐厅一开就是4年,一周7天天天开门,逢年过节也不休息。
他们亲切地称呼彼此为“家人”,天天如此,岁岁年年,从未间断。
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,竟然还有这样一家餐厅,这样一群人,默默地做着他们认为“理所应当”的事。
满满一天的采编,所见所闻都让我们震撼不已。返程的路上,我们思绪万千,那句早已烂俗到有点可笑的歌词,我们忽然,好像听懂了:
只要人人都献出一出一点爱
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。
原 创 / 花 狸
摄 影 / 文 乐
信息来源:觅深圳
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统筹整理:新时代新罗湖
如需转载,请注明以上内容
往期精彩回顾
1、等了两年,东湖公园菊花展要来啦!还有这场刷屏大狂欢......
2、公园广场不够?服务设施不满意?罗湖“城市双修”等你来“爆料”!
来都来了,点个赞再走呗~